2月份近半,走過了傳統春節的中國經濟,正在迎來全面啟航。隨著疫情防控政策的調整,敢為人先的中國外貿人在完成首輪“出海搶單”操作后,仍舊馬不停蹄,繼續積極“搶單”穩住產業鏈,把疫情耽誤的時間搶回來,把疫情阻滯的發展動力重新釋放,激活中國市場的發展活力。
1
浙江出圈多地跟進“搶單穩鏈”
2月5日16:55,陳招娣搭乘的由德國法蘭克福飛往杭州的航班提前10分鐘落地,結束了她今年以來第四次海外飛行。當天,正趕上正月十五元宵佳節,她終于可以和家人在癸卯兔年春節吃上第一頓團圓飯了,用她的話說,“今年的春節過得異常忙碌,但意義非凡。”
陳招娣是浙江蕭山一家家族紡織企業的第二代負責人,已經40歲的她始終活力充沛,近40個小時的國際航班飛行并未“打倒”她。下了飛機,她先從機場直奔工廠視察一番后才回家團圓。
“這次帶回來的訂單工期已經排到了5月份。”陳招娣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從去年12月中旬開始,她跟隨浙江省政府相關部門組織的“組團出海搶單”先后到過意大利、印尼和日本,算上這次自己和合作伙伴到訪的德國,共完成了四次海外訂單的談判合作。
“這次到德國主要是談新設備的引進和企業的固定合作項目。”陳招娣說,“時間不等人,我們搶訂單、引進新設備,就是要把產業鏈和供應鏈穩在浙江,防止最終的供給和需求都外流到海外。”
今年初,浙江海外搶單團頻繁“出圈”,凸顯了浙江外向型經濟的敏感度。
據中國經濟時報記者了解,去年以來,浙江省全力搶抓新訂單、挖掘新增量。僅2022年12月,浙江就有20多個政府和企業團組“走出去”,拿到了意向訂單180多億元。浙江省還開展了“千團萬企拓市場搶訂單行動”,通過包機、拼機、航班等模式分階段、分行業組織超1萬家企業赴海外參與經貿活動。
不僅是浙江,新春以來,多地都在迅速行動“搶單穩鏈”。廣東、上海、江蘇、遼寧等多地在近期部署2023年經濟工作時,都將穩外貿、穩外資作為重要目標,爭取在2022年穩增長基礎上持續提質促優。
2
外貿穩量提質須協同并進
多地跟進“搶單穩鏈”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在穩住訂單量的同時,盡快通過新技術的投入和引進完成質量提升,深耕供應鏈和產業鏈優勢。
“過去三年來,我國的供應鏈和產業鏈本身的完善保證了經濟迅速復蘇,同時確保在生產制造環節沒有受到特別大的沖擊。”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萬軍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整個生產和加工環節,我國的全產業鏈比重接近60%,仍有40%的比例需要從海外引進。
在萬軍看來,除穩住海外需求外,積極促成優質化的引進來對于穩量提質作用重大。“如今的中國,正在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以吸引更多外國投資者。”他認為,我們要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這其中就包括通過引進外資,吸引高端生產要素匯集,如資金、技術、質量和服務等,由此促成企業、產品以及服務質量的整體提升,培育國際經貿合作新增長點,推動產業升級和提升國際競爭力。
天津財經大學教授叢屹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穩外貿需要兼顧出口需求和引進來并進,這需要我們對東盟等新興市場更加重視。叢屹說,未來外貿的穩量提質須圍繞發達經濟體市場、亞洲區域經濟合作市場以及“一帶一路”倡議中的國家市場。
面對新發展形勢,政策面也對持續部署穩外貿重申了必要舉措。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加快建設貿易強國。強調“推動貨物貿易優化升級”“創新服務貿易發展機制”“發展數字貿易”等。2022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要擴大市場準入,加大現代服務業領域開放力度。要積極推動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和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等高標準經貿協議,主動對照相關規則、規制、管理、標準,深化國內相關領域改革。要為外商來華從事貿易投資洽談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推動外資標志性項目落地建設。
聲明:本文系轉載自互聯網,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相關內容。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鐵甲網聯系,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再次感謝您的閱讀與關注。
不想錯過新鮮資訊?
微信"掃一掃"